• 用“非遗保护”绘就“山海丝路文化”新图卷

  • 发布时间:2022-07-30 08:15 | 作者: | 来源:连云港在线 | 浏览次数:
  • 随着我市成功获批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山海丝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也如火如荼。据悉,我市山海丝路文化是以云台山脉至沿海地区为中心的全域世代相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空间的总和,它以山海丝路文化肇始的人文精神、自然环境造就的山海丝路文化、万年人类历史演进形成的根源意识为代表,是将崇德向善、坚韧奋斗、开放包容精神特质辐射全国、影响世界的区域性文化形态。

    “当前,我市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需要立足实际,提供更多务实举措。”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称,我市将准确把握新阶段发展定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以非遗保护为核心的山海丝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将其作为彰显区域传统文化特质优势、增强城市发展软实力、增进百业民生福祉的重要方式手段和长远目标追求。

    加强“顶层设计”

    以科学规划筑牢“制度根基”

    “非遗只有走向大众,才有生命力。”作为著名的锻铜工艺非遗传承人,周存玉的锻铜工艺作品多次获得大奖。早在几年前,他就在民主路老街开办艺术馆,陈设他几十年来的雕塑、陶瓷、锻铜等作品,这一举措也离不开海州区商业街区发展中心的助力,“我们不断引进非遗项目进入街区,构建了多元化的非遗保护传承空间。”相关负责人说道。

    “构建非遗体验空间是我们肉眼可见的‘表’,这背后依托的则是代表性项目分类体系的科学搭建,以及国家、省、市、县(区)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的完善,是为‘里’。”据市文广旅局非遗处相关负责人称,他们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定期开展非遗项目存续状况评测和保护绩效评估,落实分类保护举措等,提高了重点项目的传承实践能力;对集体传承、大众实践的项目,则探索认定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保护机制和保护方式。

    实际上,在非遗保护上,一直以来,我市都很注重“顶层设计”——2011年,我市获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4年市政府出台实施《连云港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2011—2025)》,坚持非遗保护融入现代生活、融入文创产业、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三个融入”建设理念,探索形成个性鲜明、富有成效的保护区建设模式,在项目保护、生态优化、设施建设、与现代生活融合接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1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启动新一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以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列入《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此间,我市坚持高位推动,不断以科学精神贯穿工作始终,筑牢了“制度根基”——加快出台相关规划和总体实施细则等,确立保护区实施红线。针对保护区内重点保护项目和重点传承人群,我市还采取分类保护、精准施治的策略,制定专项中长期保护发展规划,为整体性保护提供规划保障和政策支撑。

    推进“以点带面”

    以创新举措织就“保护网络”

    “通过激光扫描,采集细节信息,建立三维立体模型,最大限度还原文物细节……”日前,市博物馆完成了馆藏一级文物西汉尹湾汉墓简牍的数字化制作,这也是我市推进“传统文化数字化保护”举措的缩影。当前,我市深度开展传统文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建设,不断丰富完善非遗项目资料数据库。据官方数据显示,我市已有222个市级以上非遗项目、280名市级以上传承人、260个非遗传习所(传承基地)全部落实数据入库管理,为加快推进山海丝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了数字化支撑。

    实际上,“数字化保护”只是非遗创新性保护举措中的一种,为构筑线上线下、更全面的“保护网络”,我市还实施差异化管理方式,组织保护区濒危或亟待保护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实行抢救性保护,对海州五大宫调、肘股子、童子戏等20多个非遗濒危项目,刘长兰、霍一君等国家级传承人等采融述调查记录、传承人保护、项目资金扶持等措施,让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重新焕发活力。在代表性项目名录设立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强化动态管理,实施“代表性传承人退出机制”和“荣誉传承人制度”,增强代表性传承人队伍的凝聚力,此举还被文旅部在全国予以推广普及。(下转二版)

    此外,我市还加强非遗“场馆化”传承,先后建成规范化非遗项目传习所200个、非遗传承示范基地60个,命名非遗校园教育传承实践基地20个,在全国首创建成传统医药非遗学院,打造城隍庙孔巷传统医药文旅康养文化街区等20个以非遗展示传习为主题的文化园区,建设东海水晶博物馆、淮盐文化展示馆等30多个非遗综合性专题博物馆(展示厅)。

    借助“区域联动”

    以资源转化赋能“产业进阶”

    新潮多元的西游文创礼品、精致典雅的水晶艺术品、地方韵味浓郁的螺钿丝嵌艺术品以及刻纸艺术……7月22日,第三届江苏(南京)版权贸易博览会开幕,我市7家参展单位带去的文创产品和工艺品,无不彰显着我市非遗产业化的良好成果。

    “非遗作为宝贵的文化财富,不该被束之高阁,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多途径整体性保护和开发渠道。”据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称,他们会定期组织举办有影响力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全市文旅、工信、商务等部门还共同发力,推动全市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培育了一批能工巧匠、知名品牌,打造了一批文化旅游融合体和特色产业集群。

    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老海边煎饼”创始人王统扬,就注意弘扬和保护赣榆区涉农的非遗,牵头成立了徐福煎饼专业合作社,并依托自己的“老海边”电商体验馆,将收购来的小麦加工成煎饼,远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甚至还出口美国、日本、韩国等,打造文旅融合+非遗+乡村振兴的特色名片。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不断推动非遗保护与实现乡村振兴相结合,主动融入精准扶贫,将传统技艺、美术、医药类非遗项目,转化为可以创造经济社会效益的文化产品。据官方统计,目前我市已先后建设传统工艺类生产性保护基地21个、传习所163个,多家企业单位获批省级生产性保护基地等。此外,我市还注重区域性保护传承,结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传统村落”等创建认定工作,有序开展地方“非遗特色村镇、街区”认定工作,全面推进“非遗在社区、在乡村”工作。同时将非遗保护工作嵌入“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苏沿海振兴等重大战略,彰显全局性发展格局。(□ 张晨晨 王源远 徐洪绕)

    ?

    总值班: 吴弋 曹银生     编辑: 宋添翼     

    来源: 连云港发布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