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饱穿暖变随心消费 日子越过越红火——“同框穿越看巨变”系列报道之八

  • 发布时间:2024-01-01 14:39 | 作者: | 来源:连云港在线 | 浏览次数:

  •           (□ 杨济泽 袁春梅 ) 12月22日,冬至。市区最低气温-11.3℃,打破了本地有气象记录以来冬至当天最低气温的历史极值。室外,风如刀割,滴水成冰。

           尽管室外气温很低,但位于东方花园小区的孙建如老人家中,因为有地暖,室内温度保持在24℃,令人感到舒适而安逸,摆在客厅的两棵金橘树上挂满了果实。

            老伴孙学英揉着面,准备包水饺,虾仁、猪肉加上一点韭菜拌好的馅料,又香又鲜。

        “天冷了可以开暖气,天热了就开空调,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都有这样的消费能力。”77岁的孙建如笑着说,“生活在如今这个年代,特别幸福。”

            1964年,18岁的孙建如高中毕业后从南京来到连云港新浦农场工作。说起改革开放以来的消费之变,老人给出了三个字:“跳跃式”。

          关于这“跳跃式”的变化,孙建如定居国外的大哥曾这样描述:“第一次来你家,你骑着自行车;第二次来,你买了摩托车;第三次来,家里有了小汽车;第四次来,一辆汽车变成了两辆。”

           老人家中珍藏的一些老照片,也无声地诉说着这些年的巨变。

          “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是1978年,当时大儿子孙知非只有3岁。那段时间朋友送给我一些在当时算是‘稀罕物’的彩色胶卷,我们父子俩特地到陇海饭店门口拍了照,留作纪念。”看着泛黄的旧照片,孙建如的思绪也被带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1978年,陇海饭店建成开业,不仅是当时全市规模最大、服务设施最好的饮食服务企业,也是连云港市的地标性建筑。

           “我们也只是去拍了张照片,根本没有能力进去消费,直到多年后,有一次单位让我负责安排客商入住陇海饭店,我才有机会进去参观了一下。”孙建如说,那时候老百姓的生活刚达到“吃饱穿暖”的水平,去大饭店消费这种事,想都不敢想。

        “那个时候,不仅没钱消费,市场上消费品也很短缺,各类消费品都要凭票购买,整个城区能‘逛’的地方只有百货大楼和大华商店。”孙建如的老伴孙学英补充说,当时自己会攒一段时间的肉票买几斤肉,然后切成肉丝腌起来,一个月吃两次,给孩子解解馋。

        改革开放45年来,城乡居民生活从温饱走向了械,持续经历了生活品、住房、汽车以及服务的消费升级。

        “1975年,我花198元钱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相当于我半年的收入,那叫一个心疼啊!”孙建如说,改革开放后,家里的“大件”越来越多,自己陆续买了电视机、电冰箱、摩托车、汽车,因为买得相对容易了,购买时间反倒记得不那么清晰了。

        新世纪以来,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创新的步伐,越来越多的商业综合体进驻连云港,一批批外资连锁企业布局港城,随之而来的是商品零售的细分,百姓可以在家电大卖场挑选心仪的电器,可以在步行街淘选时尚的服饰,可以在美食城品味珍馐美食……

        “我认为,最近10年的变化尤其大,老百姓的消费水平‘加速’提升,现在无论是下馆子还是买东西都没什么压力了,只会考虑自己需不需要,很少会去想是否消费得起。”孙建如感慨,原先的陇海饭店现在成了城市商业综合体,吃饭、购物、娱乐一站式解决,大家的消费变得越来越便利、丰富和现代化。

        苏宁广场前,孙知非已年近五旬,孙建如也步入古稀之年,父子俩在同一地点拍下了一张跨越45年的照片。只不过,从前只能来“拍照打卡”的地标性建筑,现在成了大家可以随意进出、尽情消费的平常之地。

        “很快就到元旦节了,这次家庭聚餐,想好去吃什么了吗?”孙建如对老伴说,现在不愁吃不愁穿,聚餐到底吃什么,是川菜还是淮扬菜,是炒菜还是火锅,反倒成了大家的“难题”。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来源: 连云港发布

  • 相关内容